张国焘:长征路上,我要是心狠一点,地位就不是第二、第三了

来源: 贱议你读史2023-08-16 16:39:21
  

引言

根据沈醉的晚年回忆,张国焘在军统不得志的时候,心里其实也是后悔过的。不过,他后悔的不是投靠了老蒋,而是当年自己的心不够狠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他是这么对沈醉说的:当年长征的路上,我要是心狠手辣一些,地位就不是第二、第三了。

他有这个实力

1938年4月,借着祭拜黄帝陵的机会,张国焘跑去了老蒋那边,被老蒋安排在军统担任副主任。

他的顶头上司是戴笠,这对于张国焘而言,无疑是巨大的落差。而他在戴笠手底下也没弄出什么成绩,从座上宾沦为鸡肋,无疑更是加重了这种落差。

那么,我们回过头来看看,张国焘对沈醉说的那句话,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?

你还别说,当年他还真有那个实力干掉其他人,自己成为一把手。那时候他领导的红四方面军,不管是从兵力还是装备上,都不是其他兄弟部队所能媲美的。

1932年,潢光战役之后,红四方面军的实力更上了一层楼,连同新成立的独立第1、第2、第3、第4师之外,还有属于自己的军政干部学校,人数总计有4.5万人。除此之外,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张国焘,手里的好牌还有哪些。

他领导的红四方面军,当时管辖的苏区范围达到了近四万余平方千米,辖区内管理着26个县级政权。

就他当时的这个实力,1934年10月,长征开始之后,张国焘确实是有实力干掉其他人,然后自己成为说一不二的一把手。当时,关于部队是南下还是北上这个问题,决策上的冲突也暗藏着巨大的危机。

不仅是张国焘,就连红四方面军内部也有不少干部,主张以武力来决定是“南下”还是“北上”。要不是叶剑英密报,伟人一行人得知消息后,连夜带着红一军、红三军、军委纵队北上,这才避免了危机。

红四方面军知道后,有人主张派兵去强行阻拦,幸而是徐向前出面强硬拦住,这才又避免了自己人的流血斗争。

说直白一些,倘若当时张国焘心狠手辣一些,那我党的命运还真是堪忧。

他不够狠

不果断、不坚决,这个缺点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,无疑是致命的。对于自己身上这个致命曲缺陷,张国焘也是心知肚明的,他也很多次表示对自己这个缺陷的不满和无奈。

要知道,撼泰山易,撼性格难,即使知晓自己的这个缺陷,张国焘也难以修补了。

我们常说一个人很“霸气”,具体而言,也就是这个人做事果断、坚决,有自己清晰的目标,并且为了这个目标,谁拦住路上,都不好使。而和“霸气”相匹配的,无疑就是“心胸”,这也是成事的两个关键要素。

很可惜,张国焘并不具备这两个要素。

我们就拿他和伟人相比较而看,不管是在政治和军事上,伟人都是一个很“霸气”的人,也是一个真正具有领袖气质的人。当时,全中国也就只有他敢对斯大林说“不”,建国后,也就只有他敢对强横的美国人说“不”。

德军打入苏联的时候,斯大林担心小日本夹击,不管不顾的要求咱们发兵牵制日本,他压根不考虑我们当时的实际情况,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安全。尽管斯大林动了怒,但是在伟人这里,仍旧是得到一个“不”字,就是不出兵。

就凭这一点,换作是其他人来,王明就不多说了,哪怕是换作张闻天、刘少奇、张国焘,都很难抵住来自斯大林的压力。我一直都认为,如果没有伟人,换作是其他任何人来接手,都很难或者说是走不到1949年。

而张国焘的身上,正是缺乏了这份“霸气”,用他的话来说,就是心不够狠。不用说共产国际了,即使是王明,张国焘也不敢违抗他的意志。

张国焘在回忆录里,坦言自己的性格不够“泼辣”,这也就意味着,他的性格当中有一些“软弱”。我忘了是从哪里看来的,这话评价张国焘,我个人觉得比较中肯。原话我忘了,大概意思是:他在关键时刻缺乏血性,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。

起初,我对张国焘为何会甘愿在戴笠手底下做事,甘愿当一个军统的副主任,也是有些不理解。后来,了解得越深入,对他的性格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之后,也是明白过来了。

做不到霸气和一往无前的冲劲,到头来,也只能委曲求全了。

结束语

我在读历史的时候,总会不自觉的把自己代入进去,当读到张国焘的历史,我也曾扪心自问,自己能怎么样呢?

想想,我也不是一个领袖型的人,到头来也只是玩坏了手里的一副好牌罢了。

那么,倘若你是在分公司当一把手,面对来自集团总公司的压力和错误决策,你是否能抵住压力,自己开拓市场,再交出一份完美答卷呢?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sdnew003

相关新闻

版权与免责声明:
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商业周刊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